語文課,取消預習又何妨

作者:紹興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語文課要進行預習,大概沒有人會置疑。因為早在六十多年前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對預習的重要性作過精辟的論述,他的有關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精讀的指導》《論國文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等著作中。對于預習,無人置疑,還因為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的三十多年來的語文建設中,早已把預習列為語文教學的常規(guī)之一,諸如“先預習,后上課;先復習,后作業(yè)”這一套,長期以來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師習慣地要求學生認真執(zhí)行的學習規(guī)范,關于預習的作用,網(wǎng)上文章比比皆是,每個語文老師隨便就可以說出個十條八條。
  然而,如果我們撇開早已先人為主的先哲名人的觀念于不顧,排除長期以來習慣形成的心理定勢的干擾,重新觀照語文教學的實際,審視課前預習到底給語文課堂帶來了什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究竟產(chǎn)生了什么作用?也許會有別的見地。多年以來,筆者憑著自己長期實踐與觀察的結果,很想表明一個相左的觀點:語文課,取消預習又何妨!不揣造次,以祈方家賜教!
  這里,我們毫不懷疑葉圣陶先生關于預習重要性論述的準確性,也毫不懷疑預習對于預習者本人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所產(chǎn)生的重要作用,只想指出,預習作為一種學習活動,有賴于學習主體自身的學習需求、興趣和習慣的支撐,只有在學習主體的內(nèi)部需求、興趣和習慣的支撐下進行預習,它才能真正成為學習主體的自覺行為,也才會取得良好的預習效果。如果一旦將之作為一種規(guī)范來加以約束,當做一項任務來加以完成,亦即是靠學校和教師施加的外力來加以強制的時候,學習主體的內(nèi)驅(qū)力就會被削弱和喪失,這種沒有內(nèi)驅(qū)力作為支撐的預習要能長久維持就值得懷疑。
  根據(jù)筆者的觀察,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能夠自覺堅持在課前進行預習的初中學生僅為15%,有時能進行預習的不足30%,而有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則基本沒有預習習慣。想一想,我國目前實行的還是五六十名學生一個班級的大班化教學,在學生認知起點極不一致(學生原有基礎存在差異,加上預習的參差不齊進一步擴大了認知差異)的狀況下進行集體授課,要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起點和進度是一件何等困難的事情。觀察發(fā)現(xiàn),大凡布置過預習作業(yè)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往往總是過高地估計學生的認知基礎,教學起點定位過高。上閱讀課時,往往忽略課文的感知階段,生字生詞不引導關注,學生對課文還沒來得及讀上一遍,作者寫了點什么還沒有弄清楚,教師就急著讓學生挖掘文章的深層含義,品味表達的技巧和語言的運用之妙等等。因此,課堂上總是只見少數(shù)幾名經(jīng)過預習的學生鬧鬧嚷嚷,一部分學生因追不上教學思路而惶惑不安,極大多數(shù)學生則被冷落而袖手旁觀。難怪一些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會有如此體會:“預習是合理‘搶跑’,一開始就‘搶跑’領先,爭取了主動,當然容易取勝。”經(jīng)過預習者的獲勝,自然就意味著未經(jīng)預習者的失敗。課堂不是博弈場,以大多數(shù)人的失敗和被遺棄來換取少數(shù)人的成功,不應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本意。假如反過來,教師雖然布置了預習,而課堂教學的起點卻仍然從未經(jīng)預習的學生的認知水平起步,那么布置預習還有什么意義呢?那些已經(jīng)預習的學生不是枉做了無用功嗎?因此,據(jù)鄙人所見,語文課的預習還是以取消為好。

鄙以為,取消語文課前預習,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一、有利于教師了解學情,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由于取消了預習,至少在每個學生來說,對于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的熟悉程度都處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大家都以零起點進入文本,這便于教師準確地把握和真實地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按照語文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實施教學,及時地指點迷津,有效地組織討論,準確地把握節(jié)奏,啟其所“憤”,發(fā)其所“悱”,恰到好處。因為取消了預習,在閱讀課中,教師得先讓學生按照要求充分地預讀課文,學先于教,先學后教,如此,學生同樣可以進入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預習”的境界,獲得與“預習”同樣的體驗,收到同樣的效果,而且這是全班學生無一例外地同步參與的教前預讀,可以避免以往只有少數(shù)學生進行預習的狀況。從閱讀過程的完整性來看,過去的閱讀教學,因為布置了預習,課堂上一般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邊讀邊議,以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為目的。課堂學習活動的推進完全有賴于教師的帶動,有賴于教師提問的逐漸深化。這其實是一種不完全的閱讀。因為它缺少一個“由學生自讀到生疑”(即產(chǎn)生問題)的過程,而閱讀能力不應僅僅是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學生如果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一旦離開了教師,就會陷入無從人手的閱讀之困。取消預習,在課堂上設置一個“先學致疑”的環(huán)節(jié),不僅為教師的“教”提供了切人點,也為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搭建了一個有益的平臺。學生往往會借助“文章寫了什么一是怎么寫的一為什么要這樣寫一寫得怎么樣一‘我’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一文章讓‘我’獲得了什么啟示”等等一系列的追問,自覺地經(jīng)歷一個由“仰視(平視)文本”,到“俯視文本”的閱讀過程,所獲體驗的深刻性不是“師問生答”的教學方式可以相比的。

二、有利于學生拓展更廣闊的學習視野,豐富語文生活

把預習列為語文教學常規(guī),大約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正當文革的浩劫之后百廢待興之中,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學規(guī)范正在逐步地建立起來。當時有一個影響頗深的口號是“以‘綱’(教學大綱)為綱,以‘本’(課本)為本”,把語文課的基本任務定位為立足于教好課本,用好語文教材,在當時撥亂反正的特定背景下提出這一口號對于幫助教師擺脫課堂教學的迷茫狀態(tài)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有關預習的語文教學常規(guī)就是在“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思想指導下產(chǎn)生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育的發(fā)展,“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思想的局限性也日漸明顯地暴露出來,最明顯的就是導致了“唯本是教”、“唯本是讀”的狹隘語文教學觀的產(chǎn)生。語文預習的常規(guī)實際上就是把語文教學的著眼點定位在教好課本,讀好課文上,學生課前課后都圍繞著課本打轉(zhuǎn),這與今天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多讀書”的精神是相違背的,與為構建明天的學習型社會培養(yǎng)讀書人的語文教學任務也是不相符的。學養(yǎng)是靠讀書讀出來的,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只靠讀幾冊語文課本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跳出狹隘的語文學習觀,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博覽群書才行。博覽群書需要精力,需要時間,取消了預習,教師可以把學生的語文興趣引導到課外閱讀上去,讓他們在課外讀物的浸泡中去通古今、曉四海,拓展知識視野,汲取文化營養(yǎng),夯實語文功底。從提升學生語文興趣的角度來看,也需要給學生一個自主的閱讀環(huán)境和一個寬闊的閱讀視野,如果一味地把學生的精力與時間禁錮在課本上,必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產(chǎn)生厭學情緒,由此可知,為什么學生厭學語文的情緒會成為一個長期無法克服的老問題,這與一直以來實行唯“本”是教、唯“本”是讀的做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率

過于依賴向課外擴張,把語文課堂無限制地向向課前延伸,容易助長教師自身的惰性,會導致產(chǎn)生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狀況,如果取消了預習,在課堂上增加“先學致疑”的環(huán)節(jié),能夠促使教師改變教學思維,努力在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上下功夫,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緊縮教師講解的內(nèi)容,刪去教學中的繁枝末節(jié),努力尋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形式的最佳統(tǒng)一,恰到好處地把握課堂教學的起承轉(zhuǎn)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與時下正在倡導的“創(chuàng)建有效課堂”、“實行有效教學”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也許有人擔心,取消了預習,把“先學致疑”的環(huán)節(jié)置入了課堂,會影響教學進度,完成不了學期授課計劃。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嚴格執(zhí)行課時計劃,不以各種名目的考試來侵占教學時間,把語文的計劃課時真正高效地用于授課上,時間是綽綽有余的。應該明白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把讀書比作是賺錢的話,那么考試就好比是數(shù)自己口袋里的錢或盤點在銀行里的存款單,錢是要靠賺的,而不是靠數(shù)存款數(shù)出來的,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靠“多讀書”讀出來的,而不是靠一次又一次、反反復復的考試考出來的。